查看原文
其他

张海燕:新时期金融科技检测认证的新主题

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-11-29

近期人民银行发布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(2022-2025年)》,提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,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总体思路、发展目标、重点任务等,为金融科技未来发展指明方向,标志着我国金融科技从“立柱架梁”进入“积厚成势”新阶段。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、拓展金融服务时空的同时也带来数字鸿沟、算法歧视、无序竞争、隐私泄露等问题,这些问题受到各方关注,逐渐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中急需破局的难题。标准检测认证作为国际社会公认质量基础设施,在推动产业升级、规范市场发展、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,有助于保障金融质量与安全,防范化解风险,提升金融服务深度、广度和温度。


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总经理  张海燕


检测认证的内涵与实质

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认证认可制度,经过近40年发展,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体系逐步完善,“传递信任、服务发展”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,已被国家定位为现代高技术服务业。


1.检测认证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。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》提出,“2025年形成标准、计量、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一体化运行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”。从政府侧看,检测认证有助于进一步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助力构建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管环境,提升社会治理水平。从市场侧看,检测认证能够有效发挥保安全底线、拉质量高线作用,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从机构侧看,检测认证有助于树立质量至上理念,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改善需求的良性循环。


2.检测认证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。《金融科技发展规划(2022-2025年)》提出“构建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,打造创新应用成果转化新模式,完善应用标准符合性、安全性评价机制”。新发展格局下,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离不开科技武装、数据加持。但同时,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,创新与风险相伴相生,个人金融信息泄露将严重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,新技术滥用、误用或将引发风险事件。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金融科技创新的事前把关和事中监督,以检测认证强化过程控制和风险预防,有助于防范因技术产品或服务缺陷引发的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,支持金融业数字化转型。


3.检测认证是金融标准规范落地的重要抓手。《金融标准化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“在依法合规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鼓励金融科技、金融信息安全、普惠金融、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提供市场化检测认证服务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、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采信检测认证结果”。这表示,在加快标准规范供给的同时,也要推进落地实施。认证本质是一种信用证明,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、服务、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、技术规范等的合格评定活动。通过标准、检测和认证三个环节的衔接能够有效保障标准落地实施效能,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。


金融科技检测认证要有新作为

金融科技检测认证起步于2011年,经过十年努力,有效支撑了金融科技守正创新发展。当前我国进入数字经济时代,随着国家“放管服”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,检测认证领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。与此同时,认证机构市场化,国家对认证机构实施“宽进严管”等措施,这都要求我们主动作为,提前谋划、与时俱进。


1.紧跟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。金融业既有关系到资金安全的高风险业务,也有产品推荐等低风险业务;既有时效性强的创新业务,也有长期积累的传统业务;既要考虑新兴技术的应用需求,也要守好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红线底线。检测认证应坚持“价值导向”,从传统科技视角向业务视角和客户视角转变,以便定位需求、精准服务,助力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创新、合规经营和差异化发展。例如金融科技国推认证、非银支付业务设施技术认证得到政府机构和商业银行广泛采信,在促进市场发展、提升风险防范、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但同时,单一检测或认证已难以适应和满足行业需求,应积极探索评估、咨询、成熟度分析等多种服务,以多元化评价体系支撑金融业数字化转型。


2.构建多层次采信机制。检测认证机构的生命力源于其社会信誉和市场品牌价值,服务于金融业需要满足监管政策、行业特色、市场需求、质量安全等多方面要求,才能与管理部门、自律组织、消费者群体长期建立起信任关系。应积极贯彻“科技向善”理念,搭建畅通监管、产业、机构、消费者四方主体的“立交桥”,健全区域、行业、企业、社会的采信机制,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,推动检测认证结果在行业监管、金融服务、企业采购、社会治理等领域获得广泛采信。例如银行网点服务认证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业务设施技术认证可以延申金融利民、惠民、便民半径,增强金融服务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

3.提升数字化运用能力。检测认证机构要善用“数字思维”,借助数字化手段,形成工具先进、研发敏捷、渠道融合、运营高效的创新研发矩阵,整合优势资源,更好、更快对市场做出响应。建设采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,提升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和管理数字化水平。在法律许可情况下,将检测认证积累的数据服务于客户机构或支撑监管部门工作,接受消费者监督,提升服务价值。充分发挥ICT技术优势,通过多因素身份认证、多媒体传输、电子签名等技术,固化、优化非接触式远程审查,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。


金融科技检测认证聚焦四大主题

“十四五”时期,金融科技检测认证应以服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,聚焦“数字、智慧、绿色、公平”四大主题,共同支撑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
1.聚焦“数字”,构建数字安全生态。当前,数据成为最具价值的重要生产要素,“新基建”成为坚实技术底座,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支撑。在此过程中,金融机构数据要素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。因此要发挥“认证赋能”作用,着力打造“场景+生态”深度融合的检测认证体系。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,聚焦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级和能力、边缘计算节点、IPv6金融应用等开展检测认证,助力建设高可靠、高算力、高效能新型基础设施。在数据保护方面,严格落实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要求,探索以认证评估手段深化个人金融信息保护、数据安全、数据分级管理,确保数据高质量、高安全。在数据应用方面,围绕金融科技国推产品目录,推动安全多方计算(MPC)金融应用认证、数据能力等级认证、数字化转型能力成熟度评估等服务,助力金融机构规范开展数据共享应用(见图1)。

图1  “数字”全景图


2.聚焦“智慧”,支撑智能金融发展。近年来,以智能风控、智能投顾、智能营销、智能支付等金融应用场景不断深化,全流程智能金融模式逐步形成。但同时,智能算法模型缺陷、程序误导、决策过程不可见等问题,使智能金融应用存在不确定性风险。在合规管理方面,检测认证应依据相关要求,积极探索算法健壮性、可解释性评估,规范信息披露、测试数据集元数据使用等问题,探索形成金融领域人工智能算法评价体系。在联防联控方面,发挥检测认证、金融机构、科技公司、科研院所优势力量,建立行业应用实验室,助力行业破解算法黑箱、算法滥用、伦理治理等难题,提前预防、有效化解智能金融应用风险(见图2)。

图2  “智慧”全景图


3.聚焦“绿色”,推动金融低碳转型。绿色金融是赋能绿色发展、助力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的重要手段。“双碳”目标提出以来,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、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相继出台。在数字化识别防控方面,检测认证应借助金融科技手段赋能绿色金融发展,通过提升数字技术运用能力,助力绿色金融风险管理、合规管理、ESG和转型风险管理能力。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方面,通过开展第三方核查认证建立绿色资产风险防御屏障,强化ESG信息披露,提高碳减排工具与绿色转型信息披露水平,助力塑造金融业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者形象(见图3)。

图3  “绿色”全景图


4.聚焦“公平”,助力弥合“数字鸿沟”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由于地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大、人群需求差异大,科技发展无法覆盖多样化需求,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面临挑战。在助力区域发展方面,应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契机,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的认证评估,助力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在贫困落后地区网点不足的缺陷,提升偏远地区金融服务下沉度和渗透率。在满足群体需求方面,聚焦老年、少数民族、残障等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高频金融场景,以检测认证助力适老、无障碍改造,推动智能设备安全合规应用,让守正向善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社会群众(见图4)。

图4  “公平”全景图


(栏目编辑:王伟)



推荐阅读

(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)


精彩内容回顾

(点击查看精彩内容)


■ 报道 | 决胜数字经济 建设中行“绿洲”——中国银行“绿洲工程”首批次成功投产上线

■ 实战 | 新形态下性能质量建设

■ 观点 | 金融业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浅析

■ 案例 | 磨砺法律之剑,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之链——浅谈打击银行卡非法买卖活动的方法

■ 实战 | 锦州银行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,引领城商行业务创新




新媒体中心:主任 / 邝源  编辑 / 傅甜甜  张珺  邰思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